【壯觀推介】大美祁連山
在中國的地形圖上,一條高聳挺拔的山脈橫亙在甘肅省和青海省之間,俯視著河西走廊,這就是古時被匈奴稱為“天山”的祁連山。祁連山是一座對河西走廊舉足輕重的山,從祁連山發源的河流滋養著河西走廊的綠洲。祁連山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峰,更是不同民族精神的巔峰。 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祁連山對大眾來說并不陌生,它橫亙在甘肅和青海兩省之間,是中國西部有名的山脈,但很多人知道它并不是從地理書本中,而是從“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句匈奴民歌中。雖然這首匈奴民歌廣為流傳,但真正走進祁連山的人并不多,它還只是少數冰川學者和水文學家關注的區域。但當你真正走進祁連山的腹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沿著山谷穿行后,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才明白地理教科書和有限的文獻資料對祁連山的描述太過簡單,祁連山的地理意義和文化內涵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祁連山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濕島 祁連山位于甘肅和青海境內,是兩省的界山,東起烏鞘嶺,西止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相接,東西長約8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并不是一條單獨的山嶺,而是由一群西北東南走向的高山與寬谷盆地平行排列組成,從東到西有冷龍嶺、托勒山、托勒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等大山,自北而南有8個嶺谷帶,其間,夾雜有湖盆、河流和谷地。這種地形和新疆境內的天山相似,天山同樣由眾多高山組成,山間有很多水草豐美的寬谷盆地。古時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被匈奴人視為“天山”,從河西走廊南望,高聳陡峭的祁連山確實直插云端,與天相連。 沿祁連山北坡行走,從東部的冷龍嶺向西經民樂縣、肅南縣一直到敦煌市,這一路的景觀差異巨大。祁連山東部降雨豐富,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分布有許多國家森林公園,繼續向西到張掖市境內森林開始減少,草原豐盛,這里有山丹軍馬場、大馬營草原等美麗的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牧區。到了祁連山西部的黨河南山一帶,呈現出的是一片荒漠景象。 祁連山東西方向上景觀的巨大差異是由降雨決定的。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季風裹挾著暖濕氣流吹拂過祁連山,被高大的山峰截住,形成了豐沛的降雨。季風一路向西吹送,力量越來越弱,因此形成了三段各不相同的景觀,即森林、草原、荒漠。因季風所到的位置和極限,祁連山可以分為東、中、西三段。民樂縣的扁都口以東為祁連山東段,扁都口至疏勒河上游谷地為中段,疏勒河谷以西為西段。 在水平方向上欣賞祁連山,山脈的不同區段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景觀體驗,在垂直方向上,溫度和水分在山體不同高度上的組合,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垂直自然帶:高山上白雪皚皚,山坡上森林茂盛,山間谷地里河水流淌、草原密布。這里是眾多高等植物和野生動物的庇護所,祁連山有1044種高等植物、229種陸棲動物。 將祁連山放入更大的地理尺度中,你才能真正理解它對甘肅乃至中國的意義。攤開一張中國地形圖,你會發現祁連山脈是被干旱區包圍著的高地,它的北邊是戈壁和沙漠(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邊有柴達木干旱盆地,西邊是庫姆塔格沙漠,東邊有黃土高原,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干旱區的濕島。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高原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直逼青藏高原,那也就不會有河西走廊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了。
沒有祁連山就沒有河西走廊 水是理解祁連山的關鍵之處。祁連山北坡的河西走廊是干旱區綠洲,是河流養育了這些綠洲。祁連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占整個山區的三分之一,高大的山峰截住了氣流和云團,在高山發育了眾多的雪山和冰川。 除了冰川體量大,祁連山冰川水資源對于河西走廊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祁連山冰川屬于大陸型冰川,這種冰川相對穩定,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低,可以調節河流的年徑流量,保證水量的穩定。低溫濕潤季節的降水以冰雪形式積存起來,在高溫少雨季節又以融水補給河流。而且祁連山北坡的冰川分布并不均勻,降水豐富的東祁連山石羊河流域冰川面積僅65平方公里,中祁連山黑河流域冰川面積421平方公里,而干旱的西祁連山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積達822平方公里。祁連山越往西,降水補給河流的水量越少,而降水不足,冰川補之,疏勒河30%的水量來自冰川融水。祁連山冰川和降水量的互補,不得不說是上天對祁連山的偏愛。 冰川融水和山區降水形成祁連山水系,水流在山間寬谷盆地匯集成河,流向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形成了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黨河水系,而且一個水系對應一座城市。從河西走廊東面算起,石羊河對應著武威市,黑河對應著張掖市,北大河對應著酒泉市和嘉峪關市,疏勒河對應著玉門市,黨河對應著敦煌市。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降雨才孕育了一條條河流,養育了河西走廊一座座城市,而且水量的大小決定了城市的規模。 在所有發源于祁連山的河流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黑河,它是河西走廊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國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孕育的張掖市是河西走廊中最大的綠洲城市。黑河古稱“弱水”,佛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中的“弱水”即指黑河。古時,這條河曾穿過河西走廊向北流入內蒙古高原的額濟納旗,在那里形成了浩大的湖泊居延海,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高原南部干旱地區在黑河的滋養下曾是牧場。
祁連山的北麓有大片水草豐美的草原 在祁連山北麓的山腳下,有一片水草最為豐美的草原——祁連山草原。每到夏季,綠毯似的草原一直延伸至祁連山腳下,一群群牛羊點綴其中,遠處的祁連山白雪皚皚,直聳天際,整幅畫面充滿田園牧歌式的靜謐。當你在祁連山東部蜿蜒曲折的山谷和森林間穿行,翻過焉支山就會與這片碧波萬頃的草原相遇,眼前豁然開朗,心里也不由為之震撼。 草原是祁連山很重要的景觀,祁連山草原總面積約達2.4萬平方公里,是張掖一帶大草原的統稱,如果按不同地理類型劃分,可大致分為高山草原區,包括肅南縣、山丹縣和民樂縣的大部分地區;中部低地草甸區,散布于甘州區、臨澤縣和高臺縣等地;荒漠草原區,主要位于綠洲外圍和荒漠邊緣。 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大馬營草原,這里地勢平坦,氣候濕潤,是世界第一大軍馬場——山丹軍馬場的所在地。自西漢開始,山丹軍馬場成為歷朝歷代的軍馬飼養基地。若論水草豐美,要數肅南縣的夏日塔拉草原,這里曾是匈奴渾邪王的牧地,之后回鶻人和蒙古王也選擇這里作為駐地。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說這一片草原是“黃金蓮花草原”“夏日塔拉”意為“黃金牧場”。 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風調雨順的草原,清代學者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邊紀略》中說:“其草之茂為塞外絕無,內地僅有!泵慨斚募,夏日塔拉草原上開滿了銀色、粉紅色和金色的野花,尤其是高山夏季牧場上,整個草原一片金黃。生活在這里的裕固族牧人馱著自己的帳篷,趕著畜群,整個夏季和秋季就在這一片金色花海中游蕩。每一次走在祁連山的山川草原間,那碧波蕩漾的草原,盛開的白色火絨草、金黃的哈日嘎納花都讓人心動不已。
自古祁連山便是各個游牧民族活躍的舞臺 除了祁連山北坡的草原,在祁連山南坡的青海湖邊也有大片美麗的草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祁連山南北坡的高山草原成為各個游牧族群活躍的舞臺,這里水草豐美,濕潤多雨,非常適宜畜牧業,曾有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薩克等族群在這里繁衍生息。 冬季,祁連山腹地背風面陽的低山地區雪并不大,不會全部覆蓋住牧草,是極優良的“冬窩子”。夏季,牧民把畜群趕到地勢較高、氣候涼爽的高山草甸地帶,將這里作為他們的夏營地,并度過一年中最歡樂和舒心的季節。 近年來,國內外考古學家在祁連山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游牧民遺存,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人們稱之為“火燒溝類型文化”。這種游牧文化生產極為發達,出土的器物有家畜骨骸、骨制的生產工具,紅銅、青銅器等,這一類型的游牧文化距今有3500年—5000年。在祁連山的許多山巖上,還刻有史前時期游牧人遺留下的巖畫,內容以動物、狩獵、放牧和祭祀等內容為主。 數千年來,不同的族群為了溝通南北,在祁連山東西綿延千里的高山谷地間尋找通道,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樂縣東南甘肅和青海兩省交界處的扁都口隘路。扁都口也被稱為“大斗拔谷”,自古為甘肅河西走廊通往青海湟中的捷徑。扁都口長28公里,埡口的海拔3500米,峽谷兩邊是陡峭的懸崖和群山,在古代的確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顿Y治通鑒》中記載,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自張掖(今甘肅張掖)東還,“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士卒凍死者太半,馬驢什八九”。由此可見扁都口的崎嶇險峻,那時想穿越那百里山峽是何等的艱難。 扁都口一直是不同的族群相互聯系和往來于甘肅及青海兩省之間的重要通道,匈奴單于的騎兵,漢朝的遠征軍,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的吐蕃軍隊,13世紀的蒙古軍隊都曾在這里留下了足跡……早在400年前,裕固族(堯熬爾人)從阿爾金山東遷到了祁連山,1959年后居住在祁連山南麓的裕固族也全部遷到了祁連山北麓,成為祁連山最有代表性的土著居民。 在祁連山腹地游牧的裕固族認為,祁連山自西向東有13座神山,在銀色海浪般的雪山群峰中直矗天際。這些山峰在他們的心中是神靈棲息的地方,他們相信每座山的神靈在護佑人們的同時也監督著人們的行為,他們相信天地之間的神靈、先輩們的亡靈和他們這些生者息息相通,相互依賴。 歷史上,祁連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和印歐語系等至少三種不同文化的交融之地。祁連山地區的古代居民羌、氐支、月氏、烏孫、匈奴,再后來就是吐蕃、回鶻和蒙古……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一個個迥然不同的族群在祁連山的山間草原和河西走廊上出現,祁連山不只給了他們家園,也是他們的精神依托,從山那里獲得上天庇佑,獲得智慧和力量。
[編輯:甘肅壯觀天地旅游客運有限責任公司]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