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觀溯源】天水伏羲廟民間祭祀禮儀
天水,古稱秦州,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稱。 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祭祀伏羲自秦人始。天水祭祀伏羲氏活動由來已久,伏羲廟的建立進一步規范了伏羲祭祀程序。北宋太平興國初年,于三陽川蝸牛堡(今卦臺山)創建伏羲廟后便開展了有一定禮儀的祭祀活動。元代,朝廷詔令全國通祀三皇,卦臺山又重建伏羲廟祭祀伏羲。明代,朝廷在秦州專立祭祀伏羲氏的祠廟(即今伏羲廟),禮部特作標準祭文,命地方官員代朝廷祭祀,采用太牢規格,一年兩祭,一祭三日,禮樂齊備,隆重而神圣。自清代以后,祭祀禮儀有所調整,漸次簡略,但祭祖遺風已深深扎根于天水民眾的生活之中,各種形式的祭拜活動從未間斷,延續至今。 民間祭祀伏羲活動,每年春秋兩祭。一是農歷正月十六的春祭伏羲典禮;一是農歷七月十九的秋祭伏羲典禮。 一、春祭(農歷正月十三—正月十七)。農歷正月十六是伏羲誕辰的日子,歷朝歷代在這一天都要舉行祭祀典禮。清中期,祭祀不再由官府主辦,轉由民間士紳為主組成的秦州“上元會”主辦。 十六日黎明鳴炮九響,昭告天地,典禮正式開始。儀程有迎神、行三獻禮、送神。司儀聲音高亢洪亮,宣布儀程:第一項迎神。于是仙樂齊奏,八音和諧,眾生起舞,合唱《迎神曲》,主祭隊伍在喜炮、鐘、鼓、樂、唱聲中出榜迎神!队袂方K,宣告出榜迎神禮畢。司儀宣布第二項行三獻禮。初獻禮由專職祭祀生員身著朝冠禮服,在琴瑟樂聲中,畢恭畢敬地在香案上排列的青銅祭器中上獻祭品,每種祭獻品均在司儀的喊禮下進行。即是《太昊廟樂章》初獻曲中所說的:“犧牲即潔,俎豆載馨;鼓琴鼓瑟,惟圣惟靈!眮啱I禮由司祭生員在莊重洪亮、悅耳動聽的音樂聲中敬酒、獻酒、奠酒、獻匙箸,獻三牲,進祝文,獻祝文,獻圍盤,獻糕點,獻鮮果,分肴。最后行終獻禮,上香化表,讀祝文,獻茶,奠茶,行三叩首禮,起立互拜,瞻仰圣容。禮畢,城鄉民眾向老祖宗太昊伏羲氏敬奉香火、布施。當暮靄降臨,樂聲演奏《徹饌》曲,舞生翩翩起舞,司祭生員依次撤去祭品。而后,主祭、陪祭人員在《送神曲》樂聲中,向伏羲圣像拜別,畢恭畢敬地送神回天。最后在《望瘞》樂曲歌舞陪伴下,將榜文、告文、祭文之灰送往藉河或埋葬,宣告祭祀禮儀結束。
二、秋祭(農歷七月十八—七月二十)秋祭即末祭伏羲活動。農歷七月十九是伏羲仙逝的日子,歷史上在這一天沒有固定的祭祀儀程,民眾自發祭拜。2010年始,祭祀活動由天水市博物館、天水市民間祭祀伏羲協會和上元會共同組織實施,其規格和規模及實施方案均參照春祭活動進行,從農歷七月十八至七月二十,為期三天。搭建戲臺,邀請正規秦腔劇團公演。農歷七月十八上午9∶00,舉行迎神、迎圣水、出榜文儀式;農歷七月十九上午8∶00整,迎取獻飯,9∶50,正式祭祀,并宣讀祭文;農歷七月二十午場戲結束后,舉行送神、送圣水、焚榜文儀式。秋祭伏羲活動中的請神、安神、迎獻飯等儀式及祭祀典禮的儀程和春祭活動基本相似。 近年來,隨著公祭伏羲大典祭祀規格的提升和規模的擴大,民間祭祀伏羲禮儀得到了較好的發掘、搶救和傳承,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編輯:甘肅壯觀天地旅游客運有限責任公司] [返回頂部] |